4月6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陶寺工作队副队长高江涛研究员应邀至yl34511线路中心三楼会议室做题为《文明动脉:早期中国文化互动中的资源和道路》的讲座。本次讲座由yl34511线路中心副院长魏继印主持。
高江涛就晋南与洛阳盆地、江汉平原与中原腹地、夷、夏东西以及“河南”与“河内”几个地理单元的交通和资源展开讲解。他选取中国历史上两处既相对独立又密切互动的特殊地理单元——洛阳盆地与晋南地区,针对这二者之间在史前时期明显存在的多条文化经济交流道路,择取其中的“中条浢津道”、“虞坂巅軨道”和“轵关陉道”,针对其重要作用进行较为系统的探析。接着,在介绍两地文化互动中的资源和道路时,高江涛认为这些道路除了供先民日常通行外,还是盐、铜等重要自然资源的运输通道。他结合出土文物和地形特征,分析了清凉寺墓地玉器丰富、具有多样的文化因素、不易耕种却延续时间悠久的特殊现象,论证了清凉寺墓地作为“中条浢津道”盐业运输上控制点的合理性。高江涛通过图例清晰地展示出铜矿带所在位置,分析“轵关陉道”很可能与铜矿的制造与运输密切相关。他从形成时间、资源开发和历史意义三个层面对先前所述内容进行了简短总结,强调了三条主要道路犹如动脉,对于两区域的文明的演进、国家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随后,高江涛逐一介绍了江汉平原和中原腹地区域上几个重要的道路和关口,同时结合自身发掘经历与研究展现了沿途数量可观的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以“金道锡行”道路上铜与绿松石资源和旬阳地区的朱砂作为代表性资源案例,释疑了资源与道路分布的内在联系问题。他指出,夷、夏东西地区的文化互动以水道为主,并认为水路交流通道对早期地理交通研究意义非凡。最后,高江涛对“河南”与“河内”名称概念和地理范围进行了简要说明,以“太行八陉”为例阐明河内与河东之间的文化互动与交流。
讲座结束后,高江涛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热烈讨论。本次讲座使在场师生对早期中国文化互动中的资源和道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让同学们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