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通讯员 尹涛)制度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制度史研究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近现代中国,制度变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力和影响力尤其巨大。以往学界对此关注较少,因此,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10月19日—22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和yl34511线路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近现代中国制度史前沿论坛”在古城开封举行,会议主题为“近现代中国制度变革与社会演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yl34511线路中心、湖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东岳论丛》杂志社等单位的共计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yl34511线路中心党委副书记张宝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室主任耿显家代表《历史研究》主编李红岩研究员,yl34511线路中心常务副院长张礼刚教授,分别致开幕致辞。开幕式由yl34511线路中心教授翁有为主持。
政治制度理论与体制新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兴涛等提出,清末民初“制度”概念不仅指涉政治范畴,也扩展到了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四川大学教授杨天宏探究了历史研究中的“虚证”问题,并对民国初期临时约法与军阀势力纠葛进行了探讨。翁有为提出,梁启超政治思想的主题之一是反专制。南开大学教授王先明认为,在清末新政的地方自治制度构建中,绅董的地方治理权走向地方治理体制的近代转型。
经济与社会制度新探究
暨南大学教授刘增合揭示了皇室财政逾界频现的种种隐情,呈现了晚清财政制度研究中未被重视的一个特殊面向。复旦大学副教授张徐乐分析了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被接管、清理结束的历史,显示了中共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强大能力。山东大学教授赵兴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日渐完善,但也存在市场主体性不完善等弊端。
军事和外交制度研究新开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于化民认为,建立初期的人民军队形成政治建军原则,树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保证。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李育民认为,晚清时期“人臣无外交”的天朝体制被条约外交体制取代。复旦大学教授吴景平通过考察国民政府对1938年英日协定对中国海关制度破坏的反制,揭示了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海关制度嬗变的影响。
医疗环境制度和文化学术制度变革新认识
四川大学教授陈廷湘谈到,国民政府制定的医疗法规体系虽有保护“病体”意向,但对病人“身体权”保护尚不得力。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玉尚认为,现代鼠疫流行病学和防疫制度对处理云南疫情起了重要作用。
南开大学教授江沛表示,战时国民政府新闻体制经历由局部开放到逐步收紧,形成宽严结合的复杂形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帆认为,学术史研究要在与制度史研究结合中寻求大的突破。